2024-05-16 阅读:308
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奎教授和韩建林教授莅临“红土地”大讲堂作学术报告
2024年5月15日上午,应77779193永利官网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李奎教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家畜研究所韩建林教授莅临“红土地”大讲堂分别作“猪肉产量和品质的遗传改良”和“自然选择和种间渗入对家畜基因组适应性的贡献”的专题报告。学院院长邓卫东教授主持会议,部分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报告会在营养楼一楼报告厅举行。
李奎教授从人类驯化猪到人工选育,重点阐术猪的育种领域中复杂遗传性状,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挖掘、筛选优秀基因,成为了猪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基因编辑和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猪育种通过多重标记的整合育种,更加精准地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产肉性状的猪种,猪育种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全面解析猪肌肉和脂肪发育的分子机制,通过建立多组学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更高产肉量和更好肉质的新品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韩建林教授从挖掘牲畜种内遗传变异的角度阐述藏羊、绵羊等品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变异。对比分析高低海拔地区的基因差异,深入解析了藏羊如何适应高海拔环境,发现某些特定基因与藏羊的高海拔适应性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在调控呼吸、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挖掘种内遗传变异外,家养和野生种间杂交也是提高牲畜适应性的重要途径。野生种往往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病性,通过与家养种的杂交,可以将这些优良特性引入到生产实践中,通过基因交流来增强牲畜的生存能力和生产性能。同时,韩建林教授分别用羊和牛举例,高海拔与低海拔,家养与野生相结合,以此来阐明了提高对主要家畜物种基因组对不利环境挑战(如高海拔地区的冷热胁迫和缺氧)的适应性的认识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国际间的深入合作,从亚洲和非洲的本土动物遗传资源中获得若大地理尺度和深基因组覆盖率的重测序数据;物种内的长期自然选择和物种间的历史杂交或引入,积累了对热/冷和缺氧挑战具有更强遗传耐受性的优势基因型或等位基因。
专家简介:
李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的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多年来一直研究猪基因组、猪基因工程、实验用小型猪及医学模型等方面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针对我国生猪产业中的关键核心问题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开发了猪分子标记和基因组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并开展产业化应用。主持和参与培育了多个猪新品种和配套系,以及农用基因编辑猪育种新材料和医学模型猪。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ional、Science、Reviews、Elifer、Protein Cell、Genome Biology、Redox Biology等刊物发表SC1论文20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农业先进个人,获中央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2008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创新团队,2012年入选农业部创新团队,2013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2013年度先进集体,2015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奖。
韩建林,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家畜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资源的评价、特异性状及抗病育种的遗传学及基因组学机制研究。现兼任国际科学基金会(IFS)顾问;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国粮衣组织(FAO)动物遗传资源专家组成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CN)亚洲野牛专家组和世界雞类学会矮类专家组成员;中国动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遗传资源顾问。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Research、PNAS、Current Bioigy等高水平学术刊物。